社会保障拖累经济发展的看法太片面
促进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(热点辨析)
《人民日报》( 2017年03月28日 07 版)
2016年我国经济实现了6.7%的增长率。在整体低迷的世界经济中,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,但也说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以前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难以再现。于是,一些人产生了忧虑: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会不会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,甚至拖累经济发展?实际上,从经济增长、就业和价格水平三个方面看,只要措施得当,社会保障就不仅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,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。
有观点认为,社保缴费会增加企业成本、减少企业利润,进而限制其扩大再生产,因而社会保障会拖累经济增长。这种观点犯了过于简单化的错误。社保缴费是企业应尽的义务。如果谁都不缴费,社会保障费用从何而来,劳动者又怎能安心工作、放心消费?应当看到,企业的成本远不止社保缴费这一项,在经济下行压力大时,政府一般会采取相应措施,努力为企业减负。例如,2016年,我国把降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,通过大力减税降费、下调电价、降息等措施,合计降低企业成本约1.5万亿元。
有观点认为,社保缴费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,抑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;同时,社会保障会使劳动者产生福利依赖,不愿意积极工作,因而社会保障不利于增加就业。这种看法是片面的。如前所述,如果能通过其他配套措施为企业减负,那么,其用工需求并不会减少。而是否会出现福利依赖,则取决于福利政策的具体设计。如果一个人在失业后可以无限期、无条件地领取高额失业保险和救济,那他很可能会成为依赖福利的懒汉。但现实中,失业保险设计已纳入了降低福利依赖的考虑。例如,我国《失业保险条例》明确规定,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;失业保险金的标准要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,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。如果把社保待遇高低与就业时间长短联系起来,那么,社会保障还会促进就业。
有观点认为,规模庞大的社会保障有可能推高通货膨胀。理由是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龄化压力下入不敷出,政府财政又不堪重负,就可能通过超发货币为社保融资,从而引发通货膨胀。但目前并无有力证据支持这一观点。尽管欧洲福利国家近年来经历了人口老龄化,但它们通过提高退休年龄等方式控制社会保障成本,避免了以通货膨胀为代价为制度融资。事实上,社会保障还有“经济内在稳定器”的作用:在经济繁荣期,随着就业人数增加、工资提高,社会保障收入增加、支出减少,有利于抑制经济过热;在经济萧条期,随着就业人数减少、工资下降,社会保障收入减少、支出增加,有利于刺激经济。因此,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稳定价格水平和宏观经济是有利的。
综上所述,只要有科学的政策设计、合理的配套措施,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是积极的、正面的。还应看到,社会保障具有保障人们基本生活、调节居民收入分配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积极作用,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。我们应全面看待社会保障在经济、社会等各方面的效益,不断优化制度,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。
(作者单位: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)